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5
4
IT 管理

PM 胃痛圖鑑賞析: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系列 第 5

病症04:「現在都 2025 了,還有人跑瀑布式開發的喔?」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你的客戶穿著筆挺西裝、頭髮梳得一絲不苟,清了清喉嚨,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:「這個專案,我需要一份完整的時程規劃,包含未來六個月所有功能的交付日期、預算,以及詳細的規格。我要確切地知道,我付的每一分錢,會在什麼時候變成什麼東西。」

你點點頭,感受到一股巨大壓力,但是也可以理解客戶的要求,畢竟這是一筆金額不小的專案費用,任誰都會擔心付的錢沒有拿到該有的成果。

話音剛落,你身旁的技術主管站了起來,在白板上畫了幾個圓圈和箭頭:「不行!現在是2025年了,我們是敏捷團隊!我們擁抱不確定性,透過兩週一次的 Sprint,經過快速迭代來交付價值,所以我們不可能預測六個月後的事,那跟算命沒兩樣!」

會議室的空氣瞬間凝結。客戶的臉色從期待變成懷疑,技術主管的眼神從熱情變成堅定。而你,作為 PM,又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。

選了瀑布,得罪了相信技術自由的技術主管;選了敏捷,得罪了給你錢的客戶爸爸。你的胃,又開始翻滾絞痛了。

症狀診斷

如果你常常被要選敏捷還是瀑布的二選一問題困擾,那麼我會認為你可以被確診為「方法論選擇困難症」。

病根在於,許多人誤把「瀑布」和「敏捷」當成了兩個水火不容的宗教派別,以為專案的成功,取決於你是否對其中一個信仰足夠虔誠。但就像醫生診斷一樣,通常不會是某個單一學派的信徒唯一,反而通常會是懂得針對不同的病症,開立最合適的複方藥,甚至會中西合璧的安排治療計畫。

我想嘗試用更簡單的比喻來解釋這兩者:

  • 瀑布式就像蓋房子。你必須先有完整的建築藍圖,打好地基,然後一層一層往上蓋。它適用於目標明確、需求穩定的專案。
  • 敏捷式就像做一道創意料理。你會邊做邊嚐味道,隨時調整香料和火候。它適用於目標不確定、需要不斷探索的專案。

任何一個方法論都是可行的,它們都指向一個理想的狀態。但專案的現實,更像是在一間還在施工、而且時不時會停電的廚房裡,要你辦一場國宴。在這種情況下,死守著建築藍圖或米其林食譜都一樣可笑。我們的責任,就是在這個充滿各種不理想的混亂狀況中,依然要讓專案順利交付出它的價值與成果。

臨床案例

團隊的技術主管堅信敏捷開發是解決團隊效率問題的萬靈丹,因此下定決心,要求團隊必須全面導入敏捷開發的 Scrum 框架,當時身為 PM 菜比八的我也覺得如果採取 Scrum 的確是一個很棒的運作方式,於是就在上完課程以後開始成為推動 Scrum 的一員。

然而,我們的開發團隊是全公司「唯一」在跑敏捷的團隊,所有跟團隊協作的單位,不論是提出需求的業務部門、負責決策的高層等等,並沒有因為我們跑 Scrum 而有任何的改變,可想而知就發生了慘案。

首先是彼此對期望值有著巨大斷層: 團隊在第一次 Sprint Review 中,展示了一個核心功能可運作的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。但在需求方眼中,這是一個「缺少了另外八個次要功能」的半成品。他們的反應不是提供回饋,反而是滿滿的疑惑:「為什麼你們只做了一點點?那麼剩下的什麼時候能做完?」。

再來是我想邀請需求方參與每個 Sprint 的規劃會議,但在需求方的角度看來,這是打擾他們工作的「無效會議」,因為他們認為「需求一開始已經說得很清楚了,為什麼還需要每兩週又要再開一次會議」,把這個時間直接拿來趕快開發更實在。

於是在各種因素影響下,團隊的 Sprint 計畫總是頻繁地因為外部依賴而延誤,最終導致團隊的 Sprint 目標頻繁失敗,在其他部門眼中,這個跑敏捷的團隊,成了一個「承諾總是跳票、計畫一直在變」的不可靠單位。

現在的我回想起來,總結就是太菜了。

不僅僅是太過相信當時的技術主管說詞,也還有當初我也把跑敏捷完全視為一個非黑即白的方法選擇題,忽略了這背後其實還有其他關聯「組織文化」與「協作模式」的系統性問題。當方法論與組織現實脫節、沒有連貫的配套措施時,再好的初衷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。

處方籤

忘掉那些關於「敏捷 vs. 瀑布」的宗教戰爭吧!一個專業的 PM,從不問「該選哪一邊」,以下的問題幫助你快速判斷,你眼前的專案究竟是一道能照著食譜做的家常菜,還是一片需要你帶著開山刀進去的熱帶雨林。

第一部分:關於「目標與價值」

  1. 目標清晰度: 專案的最終產出,是否像「蓋一棟有詳細藍圖的房子」一樣清晰明確?
    • 是 → 瀑布傾向
    • 否 → 敏捷傾向
  2. 需求穩定度: 專案的需求,在未來幾個月內,改變的可能性高嗎?
    • 低 → 瀑布傾向
    • 高 → 敏捷傾向
  3. 價值可衡量性: 我們是否有一組清晰的關鍵指標(KPIs),來客觀衡量專案的成功與否?
    • 是 → 瀑布傾向 (已有清晰指標能評估成功與否,適合預先規劃)
    • 否 → 敏捷傾向 (需要透過持續交付來驗證價值,適合迭代探索)
  4. 市場未知度: 我們對於目標市場或使用者的反應,是否有足夠的數據支撐,還是需要大量的假設與探索?
    • 低 → 瀑布傾向 (已有足夠市場數據,不需太多探索)
    • 高 → 敏捷傾向 (還需要大量實驗與使用者回饋補足未知)
  5. 上市時機價值: 如果我們必須在「更快推出基本功能」和「花更多時間打造完整方案」之間做選擇,哪個對業務更有利?
    • 完整方案更重要 → 瀑布傾向 (能提供所有功能的完整解決方案比速度更重要)
    • 速度更重要 → 敏捷傾向 (盡快推出基本功能到市場比完整性更重要)

第二部分:關於「方法與技術」

  1. 技術確定性: 我們團隊對要使用的技術,是否已經非常熟悉?
    • 是 → 瀑布傾向
    • 否 → 敏捷傾向
  2. 解法明確度: 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,是已經有標準 SOP 答案,還是需要我們邊走邊發明輪子?
    • 是 → 瀑布傾向
    • 否 → 敏捷傾向
  3. 相依性複雜度: 我們的專案是否高度依賴其他團隊或外部系統?這些依賴關係是否穩定可控?
    • 低 → 瀑布傾向
    • 高 → 敏捷傾向
  4. 可測試性: 專案的產出是否容易被拆分成小單元進行測試與驗證?
    • 否 → 瀑布傾向
    • 是 → 敏捷傾向
  5. 架構彈性: 現有的系統架構,是否能支持快速的修改與迭代?
    • 低 → 瀑布傾向
    • 高 → 敏捷傾向

第三部分:關於「團隊與環境」

  1. 利害關係人參與度: 關鍵的決策者或客戶,是否能承諾在專案期間,高頻率地參與討論並提供回饋?
    • 否 → 瀑布傾向
    • 是 → 敏捷傾向
  2. 團隊自主性: 團隊成員是否有足夠的經驗與授權,可以自行做出大部分的執行層決策?
    • 低 → 瀑布傾向 (團隊需要更多指導和監督,適合明確的階段性規劃)
    • 高 → 敏捷傾向 (團隊能自主決策並解決問題,適合快速迭代方式)
  3. 組織容錯度: 公司的文化是鼓勵「快速失敗、快速學習」,還是傾向於懲罰任何的失誤?
    • 低 → 瀑布傾向 (較少容許失敗的環境,需要更多前期規劃)
    • 高 → 敏捷傾向 (允許嘗試與學習的環境,適合迭代方式)
  4. 外部約束力: 是否有像「雙十一」這樣,來自外部的、絕對不能妥協的死線或預算?
    • 高 → 瀑布傾向 (外部有明確時程限制時,常需精確規劃)
    • 低 → 敏捷傾向 (較有彈性調整時程的空間)
  5. 決策一致性: 專案中的關鍵人物(如客戶、經理、團隊負責人)是否對「什麼樣的結果才算成功」有共同的理解?
    • 大家意見一致 → 瀑布傾向 (容易形成明確的計畫)
    • 還有不同意見 → 敏捷傾向 (需要透過頻繁迭代來調整方向)

檢視完整個問卷後,你可能會發現你的專案在某些問題上偏向瀑布,在另一些問題上又偏向敏捷。這正是真實世界的常態!幾乎沒有任何專案是純粹的「100% 瀑布」或「100% 敏捷」。

所以基本上你需要根據你專案的特性,創造一個「混合藥方」:

  1. 識別你的專案「核心性質」: 從上面的三大部分(目標與價值、方法與技術、團隊與環境)中,哪一部分對你的專案成功最為關鍵?那部分的總體傾向是什麼?
  2. 根據性質調整開發方法: 如果你發現在「目標與價值」部分明顯偏向瀑布,那麼或許在專案初期,的確需要花更多時間在整體規劃上;反之,如果「團隊與環境」明顯偏向敏捷,那麼就應該讓團隊保持較高的自主性。
  3. 混搭最佳實踐: 從兩種方法論中提取最適合你專案的元素。比如,你可以採用敏捷的短衝迭代方式,同時保留瀑布式的整體里程碑規劃。

對了,以上處方籤提供的分析問題框架就是一個參考方向,並非絕對無誤的教條。

每一個專案本來就會有其獨特的人、環境和需求,因此判斷的結果應該是一個光譜,而非非黑即白的選擇。在處方籤中整理、提供的問題和傾向評估方式,只是基於我個人目前的經驗和觀察,絕非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。

如果你根據自己的專案評估後得出的結論與我不同,請務必相信你自己的判斷!畢竟,你才是最了解自己專案情境的人。這些問題的目的,不是要給你一個「標準答案」,而是幫助你從多角度思考專案的特性,進而找到最適合你的方法論組合。

記住,方法論的目的是服務專案,而非專案來服務方法論

成功的專案管理不在於你選擇了什麼方法論,而在於你能否根據實際情況,靈活地調整和應用不同的工具和技術,確保團隊高效協作,準時交付有價值的產品。

B 計畫:當你遇到「唯一教義派」時

好,我們來談談那個最讓人頭痛的「但是」。

但是,如果你的老闆或客戶,就是一個「瀑布教」或「敏捷教」的虔誠信徒,堅持要你就是只能用一種你評估與專案體質不符的方法論,該怎麼辦?

狀況一:被迫執行瀑布式 → 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

  1. 表面順從,給他要的: 你就花時間,做出那份他想要的、看起來很完美的甘特圖。但你要在旁邊附上一個巨大的星號,註明:「此計畫基於目前的假設,未來可能因市場變化而調整。」
  2. 底下變通,做你想做的: 關起門來,你跟你的團隊,依然按照兩週一次的衝刺在工作。
  3. 定期展示成果: 每兩週,就拿著一個可用的產品 increment 給老闆看,讓他親眼看到產品在進步,體會這個「活生生的成果」,比「靜態的甘特圖」更有價值。

狀況二:被迫執行敏捷式(如臨床案例 :D)→ 建立防火牆與翻譯機

  1. 向上管理與教育: 花時間向你的主管和需求方「佈道」,用他們能聽懂的商業語言(如:降低風險、節省成本、及早驗證市場)來解釋你想推動的作法,爭取他們的理解與支持。
  2. 建立「協作契約」: 在開始前,就和需求方明確約定好彼此的角色與責任。例如:Product Owner 的權責、需求方需要投入的時間(如參加 Sprint Review)、決策的時效性等。
  3. 優先選擇 Kanban : Kanban 不強制規定固定的時間迭代週期,更專注於固定、有限的 WIP 數量,也能幫助團隊將整體工作流程的可視化。如果團隊常要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「插單」,那麼使用 Kanban 也能讓外部協作者清晰地看到目前的工作流與瓶頸。

最後的醫囑

下次當有人問你「你信敏捷還是信瀑布?」時,請微笑著回答:

「我信專案能成功交付該有的價值。」

教科書教我們完美的流程,那是達到最佳狀態的理想路徑。但現實的專案充滿了各種不理想的狀況。我們身為有領薪水的專業職場人,責任就是在這個混亂的廚房裡,不管瓦斯夠不夠、醬油有沒有打翻,依然要想辦法端出一道能吃的菜,交付專案的價值與成果。

管他黑貓白貓,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。一個專業的 PM,從不效忠於任何方法論。我們只效忠於一件事:依照現有的環境與狀況,做出最務實的調整,而不是死守規則。

我們的工具箱裡,永遠放著各種五花八門的道具,在修理房子屋頂漏水的時候用鐵鎚,在做心臟手術的時候用手術刀,這才是真正的專業。


現在回想起自己當時剛接觸、認識敏捷後的樣子,根本有如下圖這樣 XD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815/20145790UJSFKxPu5s.png


上一篇
病症03:「你懂我的吧? 懂我的意思對吧? 」(眨眼)
下一篇
病症05:「當初說好了怎麼現在翻臉不認人?」
系列文
PM 胃痛圖鑑賞析: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2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